配资盘网
上游进口禁令解除了,中游企业还是高兴不起来。
日前,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简称《公告》),对来自不存在疯牛病疫情禁令的国家或地区,且符合我国海关检疫要求和药品质量检验要求的牛黄,允许其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
试点区域为北京、天津等 12 个省、区、市,试点期限设定为公告发布之日起 2 年,到期后根据试点工作情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牛黄进口使用相关工作。
在实施进口禁令的 23 年间,天然牛黄的价格从平稳到飙升,2016 年起不断攀高,以每公斤 17 万元为起点,到 2024 年涨至 165 万元,目前暂保持在 160 万元水平,9 年时间,几乎翻了 10 倍。
但一朝解禁,却未带来市场狂欢。
4 月 22 日,核心产品需要天然牛黄作为原料的一批企业,股价未有明显大涨,截至收盘,同仁堂涨 2.64%、广誉远涨 1.34%、达仁堂涨 0.63%、白云山涨 0.42%、片仔癀涨 0.06%,4 月 23 日,这些企业悉数收跌。
一方面,虽然天然牛黄进口开闸,但全球主要牛黄出口国仍有安全风险,不在其中;另一方面,相较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带来成本压力,中成药企业们如今共同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终端销售渠道的收缩。
进口开闸,短期内难见效果
天然牛黄多发于高龄病牛,是牛的干燥胆结石,具有清心、开窍、解毒等功效,在中药中作为君药,是贵细中药材的代表,具有明显的稀缺性。我国传统名方名药中大量使用牛黄,4500 余种方剂中约有 650 余种使用牛黄,最为人熟知的是同样价格昂贵的安宫牛黄丸、片仔癀锭剂。
自然条件下,牛黄的形成几率仅为 1-2%,即每百万头黄牛或水牛中,产出约 3 至 4 公斤牛黄。随着国内农业现代化发展配资盘网,耕牛数量大幅减少,规模化养殖又降低了结石形成率,而因追求牛肉口感,屠宰期也已提前至 20 个月左右,多重影响因素之下,天然牛黄供给远远不够。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天然牛黄产量为 5.58 吨左右,当年的用量为 10.95 吨。
供需不平衡的背后也有同仁堂及片仔癀等中药巨头企业在营销上的高举高打,加剧了天然牛黄的紧俏和价格飙升。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3 月期间,天然牛黄价格从 65 万元 / 公斤快速上涨到 165 万元 / 公斤,中药材天地网显示,截至目前,天然牛黄最新价格为 160 万元 / 公斤。
开放进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不平衡现状,但可能短期内效果有限。
目前,中国官方尚未发布明确的检疫准入天然牛黄的国家或地区名录,但根据《公告》要求,进口牛黄应当来自海关总署网站公布的《获得我国检疫准入动植物源性药材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简称《名录》)中的国家(地区),并来自经海关总署注册登记的境外牛黄生产企业。
根据《名录》,我国已准入动物源性中药材的国家或地区有澳大利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共计 5 个国家,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在天然牛黄进口"白名单"上。澳大利亚是天然牛黄年产量较大的国家之一,2023 年,昆士兰州(Queensland)肉牛的数量占全澳肉牛存栏量的 47% 左右,其牛肉出口量占据澳大利亚牛肉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
但很显然是,这则短短的"白名单"上,并不包括大部分的牛肉养殖大国,如全球最大的牛肉出口国巴西,以及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和南非等国家。海关总署官网显示,巴西、阿根廷均为疯牛病疫区,而巴西的牛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 40%。
而且早在 2024 年,拟放开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的公开征求意见发布时,华创研究就指出,进口牛黄落地成本仍有三大不确定因素,海外实际采购价格,税率和国际贸易商中间费用、检测费、运费等。
为了缓解天然牛黄的供给不足,国内人工牛黄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其中,体外培植牛黄是天然牛黄最佳替代品。目前,体外培植牛黄独家生产机构是健民集团(600976.SH)持股 33.54% 的健民大鹏,每公斤约为 16.94 万元,价格优势明显。
相较于成本端的压力,销售终端的变化,是当前更令企业头疼的问题。
销售端问题更多,贵价药市场萎缩?
开放进口,最直接受到影响的产品是号称以天然牛黄为重要原材料的安宫牛黄丸和片仔癀锭剂。其中,同仁堂、广誉远、达仁堂、白云山、信立泰、九芝堂等上市药企均拥有安宫牛黄丸产品。
但是,成本端的利好消息并未刺激上述企业在二级市场收获涨幅。
以同仁堂来看,2024 年,公司增收不增利,营收同比增长 4.12% 至 185.97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8.54% 至 15.26 亿元,为五年来首次负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本端持续挤压利润空间。
去年,公司旗下港版安宫牛黄丸涨价以应对成本上涨,每粒港版安宫牛黄丸售价从 1060 港元(折合人民币约 985 元)涨至 1280 港元(折合人民币约 1189 元),掀起了一轮舆论关注,内地市场未同步提价。从年报来看,香港市场的涨价收效甚微,而且因为存货积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 7.61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59.29%,为近 10 年新低。
以片仔癀来看,旗下核心产品片仔癀锭剂从 2004 年到 2023 年连续提价,已经达到 760 元 / 粒。到 2024 年,更贵的片仔癀锭剂没有换来更多的利润,公司营收 107.69 亿元,增速放缓至 7.06%,归母净利润 29.74 亿元,增速放缓至 6.32%,其中在第四季度,收入、利润分别同比下降 5.70%、26.78%,且截至去年 9 月末,公司存货已经增至 46 亿元,三个季度增加了 12 亿元。
同仁堂和片仔癀是受困于天然牛黄原材料价格上涨、出让盈利空间的典型企业。在此之外,还有更为迫切之处,一来,终端销售格局正在经历动荡,2023 年,全国零售药店大约有 4 万家门店关闭,闭店率为 3.8%,2024 年,预计全国共有 3.9 万家零售药店关闭,仅第四季度闭店 13672 家,闭店率增至 5.7%。
在这一情况下,同仁堂的应对方案是加大推广力度,2024 年,其营销及市场推广费同比增长 10.07%,同时,自己开更多的店卖药,去年,集团逆势开店,新增门店数量 250 家。但如港版安宫牛黄丸提价一般,这些举措也并未带领公司业绩获得强劲增长。
至于同仁堂、片仔癀共同面临的存货问题,或许折射出市场主流喜好的变迁,试想若有经临床验证的数据来支持口耳相传的具体疗效,也会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力。
综上而言,以天然牛黄为重要原材料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渐复杂,影响产品销量的因素在不断垒加,仅在最上游打开一条小口子,缓解一些点位问题,对整个链条起到的正向作用有限。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曹晟源)配资盘网
广盛网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